一款耳机的品质,是细节的处理
这个帖子分享一下水果高品质耳机的降噪细节
关于降噪:
主动降噪并非什么全新概念,但苹果 三代 耳机的发布,再次掀起业内和市场热潮。我们也赶一次热闹,看看到底什么是主动降噪。
说主动降噪,就要先分析被动降噪。
其实只要是耳机,就具备被动降噪功能 - 简单些理解,就是把人的耳朵“堵上”,物理隔绝噪声。它的降噪效果如何,用过这类耳机的都深有体会。
正因为被动降噪的体验差强人意,主动降才引爆市场。
先复习下高中物理,基本的噪声原理。
声音是一种波,描述波形变化的参数是‘相位’,有了相位,声波中某个点在某个时刻是处在波峰、波谷或是其它位置就可以计算出来。
当两个声音的相位相同时,它们会互相叠加,反之则会相互抵消,这就是主动降噪的物理原理。修音响时也可能经历过,若将音箱的线路接反,就会出现声音变小的现象。
主动降噪,即是人为制造一个和噪声相位相反,幅度完全一致的声音,简称“以毒攻毒”。
以苹果的 三代 为例, 它的外侧有一支噪声采集麦克风,负责收集环境噪声交由内部芯片处理,再由耳机单元发出相位相反幅度相同的噪声,使外界噪声抵达人的耳膜前即被抑制。
它的内部还有一支麦克风,不仅可以二次采集耳蜗内的噪声,还能监测用户播放的音乐,优化中低频音效。
原理非常简单,但要得到完美的降噪体验绝非易事
严格的测试必不可少。
客观测试并不复杂,除了基本的声学和音频参数,再测试降噪性能即可。
将待测耳机佩戴在人工耳或模拟躯干上,放置在消声室内,并播放可控的噪声。
全面的降噪测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被动降噪测试,关闭待测体主动降噪功能,测量佩戴和不佩戴耳机时人工耳内的声学参数;
二、被动加主动降噪,开启待测体主动降噪功能,测量佩戴和不佩戴耳机时人工耳内的声学参数;
三、主动降噪测试,佩戴耳机,分别测试开启和关闭主动降噪功能时人工耳内的声学参数。
市场上已有许多现成的集成降噪方案和成熟的终端产品可以选择,但其也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
· 成本居高不下,难以普及;
· 需额外供电,对无线耳机来说是一大挑战;
· 若是无线耳机,其音质与同档有线耳机存在差距;
· 必须合理降噪,比如只抑制环境噪声,保留人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