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山东临沂姑娘徐玉玉尸骨未寒。又传消息,临沭县的大二学生宋振宁也在遭遇电信诈骗后,心脏骤停,不幸离世!昨日,19岁都江堰大学生何莹爆料称,在22日,其收到银行提示短信,银行卡上近8000元被转出。同时一个江苏的电话不停打来询问验证码,向银行核实后,疑似被骗,而后报警,并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操作下,才将近8千元的学费追回。
(19岁都江堰大学生何莹收到的转账短信)
16小时网小编调查发现,除了助学金信息,户主、电话、地址、银行卡号甚至监狱信息等都存在公开贩卖的现象。根据信息的精准度贩卖价格有差异,最便宜仅要1毛钱一条。俨然,个人信息数据泄露已十分严重,网上非法转卖个人信息也呈空前猖狂。
电信诈骗猖獗
涉世未深大学生是主要受害者
短短3天之内,接连发生两起学生遭遇电信诈骗,继而发生气急攻心,心脏骤停离世惨剧。事实上,除了报道出来引发巨大关注的诈骗案件,类似的电信诈骗还有很多,特别是打着“助学金”“奖学金”旗号的骗局,涉世未深的准大学生,大学生成了主要受害者之一。
新生补助金一般在录取后,便可以通过当地主管教育部门申请,审核合格即可在开学前领取补助金。来自南充某县城的吴林(化名)按当地教育部门要求填写了包括电话,地址,身份证号,家庭情况等具体信息的申请书。但其在等到教育部门的正式通知之前,却先收到了一个来自江西,被标注疑似诈骗,自称国家教育补助工作人员的电话。
“虽然有所怀疑是骗子,但对方一接通电话便准确报出了其姓名、住址、学校及家庭情况。我便打消了疑虑。”据其讲述,对方核对吴林提供的银行账号近期是否有进出账,特别询问有没有余额。对方告诉吴林,若账号没有金额,容易转账不成功。吴林回答银行卡里还有钱,随后对方告知款项会在立即发放,并要求吴林提供转账验证码。提供验证码后,银行卡里面的钱被转走。随后回拨电话,对方已关机。
类似冒充教育局工作人员诈骗学生的案例层出不穷,正值升学期间,更是尤为猖獗。特别提醒准大学生、大学生,时至助学金发放的巧合节点,一定要注意甄别真假,认真核实。
小编以“个人信息数据”为关键词,在QQ上搜索类似的信息交易群,只能用“一搜一大把”来形容,类似群不下百个。
随机进入几个群后,询问有数据可买后,便自称有数据可卖的人主动联系小编。在一名网名为“客户(认准第一)”处了解到,微信,学生、老人的信息报价是“1万条信息2800元”,并告知这些信息是服务器提取的一手信息,保障质量,愿意长期合作。小编随后询问有没有更精准的数据,价格如何?对方告知,“都一样,价格不变,指定服务器提取,保证精准。”
小编随后询问有没有专门针对四川的个人信息数据,对方告知有,价格也一样。小编假装买一份全国的,一份四川的学生数据,能够打折。对方斩钉截铁地回答:NO!对方告知可以通过支付宝,微信,ATM等交易,收款后会通过QQ发送数据。
对于这些信息包含的具体内容,该客服告知:学生姓名、学校、住址、学号、电话、奖助学金等档案信息均可包含在内。
业内人士
教育网站安全性不够或是主因
对于集中爆发学生信息被泄露的事件,小编特地咨询了相关业内人士。成都东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教授告诉小编,学生信息泄露的原因除了内部工作人员唯利是图贩卖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现在的教育类型的网站安全性特别低,也是个主因,一般懂一些计算机技术的都能充当“黑客”盗取。
“教育机构的业务与互联网的结合很紧密,但这些机构在国内一直是比较缺钱的部门,而做好信息安全需要比较大的投入,其在选择安全方案上就受限,这还包括后续的投入和维护,所以这些机构面临掌握了大量信息,但安全方面却是做得不够。”网络安全专家、猎豹移动安全研究员李铁军说。
成都东软教授介绍,信息贩卖早就形成了产业链,黑客处在产业链的上游,盗取信息后,贩卖给中间人,然后收购信息的人再将信息倒卖。一般需要特别精准的信息客户,大多都是诈骗集团或者骗子,他们将这些信息用作“变现”。
而这个产业链中,其实上游的黑客并不是最赚钱的,反而是下游“变现”者最赚钱,因为“变现”者往往是一个多人乃至几十数百人的团队,涉及面特别广。有媒体报道,在今年一月份,警方打掉的一个十余人冒充教育局工作人员诈骗的团伙,涉案金额高达500余万元。
目前,个人隐私泄漏带来的损失因为牵涉金额不大,案件涉及地广,侦办十分复杂等原因,很难通过公安、司法机构来减少案件的发生。要防范还是只能依靠自己,尽可能保护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