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财经频道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年后,物流、家政、餐饮、建筑等行业薪资水涨船高,然而仍面临用工荒的问题。有招聘网站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外来务工大省广东省用工缺口为46%,其中仓储物流、家政保洁等行业人才缺口最大。
北京薪资增长较多的职位 数据来源:国内某知名招聘网站
2016年“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
年后,不少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国内某品牌连锁金店负责人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采访时表示,“年后应聘金店销售的人不少,但是期望薪资都比较高,优秀的人才也不容易找到。”
河北一品牌火锅连锁店负责人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以我们店为例,服务员现在薪资不到三千,相比去年涨幅不大,但也有一二百元,上班9个小时,都是小年轻,要么嫌工资少要么就是不能吃苦,流动性较大,所以要持续招工。”
分类信息网站58同城3月1日向中新网财经频道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2016年,北京用工缺口达到52%,上海求职者缺口为44%,广州求职者缺口为28%,成都求职者缺口为7%。
用工荒出现的同时,就业难也存在。据人社部2016年2月29日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左右。“这个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人社部相关官员说道。
人社部还指出,除此之外,化解过剩产能造成的职工下岗问题和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部分企业用工不足也对就业难产生了压力。
上海薪资增长较多的职位 数据来源:国内某知名招聘网站
专家:矛盾出现和产业转型升级慢有关
对于2016年国内的就业形势,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日前表示,“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很复杂,所以2016年的就业形势也是比较复杂的,而且任务非常艰巨。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用工荒”反映出一些产业转型升级的速度没有跟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你升级慢,给不了大家那么高的工资,当大家有别的选择时,自然不会去你那上班。”
另外,“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出现或和年轻人就业观发生改变有关系。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大三学生李睿(化名)今年开始盘算起了就业问题,他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采访时表示,“我觉得只要不过分挑剔,找个工作问题不大。但如果感觉不合适,我会选择继续深造学业。”“选择工作时我主要要看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薪资是第二个才考虑的因素。”李睿说道。
广州薪资增长较多的职位 数据来源:国内某知名招聘网站
哪些行业人才最紧俏呢?
那在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下,哪些行业人才最紧俏呢?有报告显示,物流家政等行业的蓝领人才缺口较大。
以山东省为例,58同城的上述报告显示,该省用工缺口达到56%,其中物流/仓储、家政/保洁/安保、餐饮、淘宝职位等职位的缺口较大,缺口比例均超过70%。
外来务工大省广东省用工缺口为46%,其中家政/保洁、房产中介、物流/仓储等职位的缺口均较大,比例都超过50%。
另一方面,从薪酬涨幅上或也可以窥探行业紧缺人才状况,因为薪水上升幅度较大的行业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供不应求。赶集网2月底发布报告称,随着电商及O2O的蓬勃发展,目前,快递员的平均薪资已达到7000元左右,但尴尬的是,快递员同时也是全国最紧缺的蓝领工种。
58同城的数据显示,在广东省中,制药/生物工程、高级管理、物业管理等职位薪资较2015年同期增长3000元左右,其他职位如法律、酒店/旅游、建筑、餐饮等行业的薪资也有一定增长。
上述数据还显示,2016年北京地区较2015年相比,薪资增长幅度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为高级管理、法律、医院/医疗;上海地区为高级管理、物业管理和建筑、广州为建筑、编辑/出版和销售。
调查:肯定不跳槽的员工比例仅占5.1%
综合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大部分紧缺人才集中在物流、家政、建筑等行业,如快递员,再如上海和广州薪资增长幅度较大的建筑人才。这些都属于蓝领人才,那白领人才市场如何呢?
智联招聘向中新网财经频道提供的一项调查显示,今年春季跳槽季,已经有11.4%的白领开始办理离职或入职手续(来源:www.cyonE.com.cn/);超过一半的白领已经更新了简历,开始行动起来;暂时只有想法,还没有行动的白领占比为29.1%;肯定不会跳槽的比例仅为5.1%。
在北京某企事业单位上班的张小姐年后选择了跳槽,她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采访时表示,下次就业会结合自己兴趣,看重学习潜能,“但不会改变行业。”
谈起行业的改变,大学生就业会不会首选蓝领职业呢?李睿称,会考虑的,毕竟现在蓝领比白领赚钱也不少,而且做技术工也不错。“但如果未来转行的话,会优先考虑互联网行业。”李睿说道。
在行业的的选择上,智联招聘上述调查指出,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白领的事业信心指数远远超过了其他行业;能源/矿产/环保行业白领事业信心指数受挫,跳槽意向较大。
大学生就业难
岗位竞争激烈学非所用无奈转行
去年,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从已签约的学生处调研得出,近四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并不对口。相比之下,只有工学、医学及管理学等专业,因其知识实用性较高及行业排他性较强,就业对口率均在60%以上。
“转行”,成了很多学生一出校门就不得不做出的无奈选择。
毕业于北京某知名高校经济专业的杨婧就有着类似求职经历。两年前,杨婧本科毕业,本以为凭借专业优势可以进入银行工作,但没想到该专业应届毕业生太多,在激烈的竞争中她最终没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退而求其次,进入一家杂志社做起编辑工作。
“每天的工作基本都是在编辑校对稿件,和文字打交道,而且大部分的文稿都和经济学不沾边,当年在学校学的专业几乎没用上。”杨婧告诉记者。
谈到当年入学时的初衷,杨婧感慨说,当时,自己和家人都觉得学经济专业职业发展前景好,但是到大学毕业后才发现,谋一份对口的工作比自己想的难的多。
课堂与实践脱节“学以致用”同样遇困惑
一些毕业生与自己的职业理想渐行渐远,但也有不少人在一番坚持后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即便如此,他们同样要面对步入社会后的心理落差与不适。
28岁的梁晨是北京一家制衣公司的服装设计师。当年考大学时,出于对设计工作的热爱,她报考了北京某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大学毕业后顺利成为了一名设计师。但随后她才发现,工作远非她当初想象的那样。
“入行以后我发现,设计师的工作十分繁杂,每天除了设计外,还要安排对样衣进行多次修改,此外还要写工艺单、修改意见、款式说明、进行图案开服打样等等,琐碎工作占到日常工作的一半之多。”
梁晨说,毕业6年后,当年的同班同学中,大约有70%都转了行,自己是为数不多还在坚持的人。
梁晨的这种心理落差感颇具代表性。去年,麦可思研究院编著的《2015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对2013届、2014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进行了分析。其中,2014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6%,2013届为43%。“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是不少大学生工作后的感触。
“一方面,面对琐碎的日常工作让人疲惫,另一方面,知识与实践的脱节也让人难以适应。”
梁晨回想起自己工作的第一年,有很多基础操作都是从零学起,而当年学校设置的那些高数、品牌策划运营等“高大上”的课程基本没用到,倒是一些基础的工艺课、制版课比较实用。
“当年学校也很少为我们提供社会实践机会,毕业后才知道设计工作到底是怎样的,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梁晨说。
择业遇烦恼折射高校定位模糊?
其实,每到毕业季,大学生就业、择业压力都会成为舆论焦点。“学非所用”究竟是一种正常现象,还是一种资源浪费?大学生择业烦恼背后折射出怎样的问题,引人深思。
“其实我们所说的专业对口要分两方面看,一些注重培养通识人才、淡化专业界限的高校,其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低是正常的,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则更应该关注对口率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熊丙奇强调,从世界范围来看,通识人才的需求比例仍然是少数。通常情况,作为少数的一本类院校应该注重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而高职高专甚至一些二本院校,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注重职业化培训和专业对口。
“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很多高校的定位是错位的,社会的认知也存在偏差,因此出现了一种现象,本应进行通识教育的学校变得‘职业化’,本应进行职业教育的学校变得‘空心化’。”熊丙奇认为,这种高校定位不清导致了所谓“学非所用”的困惑出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不同类别的院校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