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下岗职工宁文丽的小额投资创业项目如何帮她赚到100万的,家住大安市新世纪广场的宁文丽,喜爱刺绣,她的刺绣作品雅俗共赏。
她说:精美的刺绣,即使岁月沧桑变化,也不过时,也还是一样倍受群众欢迎。就像一个老电影的镜头,古朴典雅的色调,令人喜爱。她一边介绍刺绣作品,一边讲起了她从事刺绣的经历,现在的宁文丽已经是个创业成功者,他靠刺绣赚了足足上百万呢。
宁文丽自幼受母亲的熏陶,喜爱上了绘画和刺绣,放学回家后跟着母亲学绘画刺绣手艺。1986年她初中毕业后,接母亲的班,到当时的大安县百货六商店上班。工余时间,别的女孩都去逛商场,看电影,她却拜师大安县著名的画家王国安、张志才老师学习绘画素描,就这样边工作、边学习、搞创作,使自己的绘画艺术得到了提高。
后来由于商业企业实行改制,减员增效、压缩机构、精简人员,宁文丽也和其他姐妹一样下岗了。2002年下岗时,宁文丽的女儿正在大安市外国语学院英文专业学习。丈夫在铁路工作,一个月仅有2000多元工资,生活比较困难。为了生计,为了照顾孩子,她到**市打工,当家政服务员。
尽管时间紧,工作累,但她仍然没有放弃学习的机会,在长春期间,她曾慕名到省美术家协会找到省美协副主席李作侠,请教学习工笔画,还到省老年大学找到著名画家张作成学习国画创作知识。就这样,在长春打工期间,她不仅照顾了孩子,学到了绘画手艺,她还得到了收入。真可谓一举三得。
女儿大学毕业了,宁文丽也结束了打工生涯。回到家乡后,她决心利用学到的绘画刺绣技艺,创办一个集刺绣、手工编织工艺品、民间美术为一体的工艺品画室。她的想法得到了丈夫、女儿和亲朋好友的大力支持。2009年9月26日,文丽精绣画艺室在一阵鞭炮声中挂牌开张营业。这是宁文丽人生创业的新起点。
宁文丽的画室成立后,一边自己创作刺绣工艺品,一边招收下岗的姐妹,向她们传授刺绣技艺。目前,她已帮助王浩、蒋雪梅、王华萍、邹春等50多名下岗的姐妹实现二次就业。
宁文丽的刺绣工艺品主要以苏绣为主,她创作的苏绣作品偏重于写实造型,在她的刺针下,花之瓣、叶、茎,鸟之喙、羽、爪,鱼之鳞、眼、鳍,无不尽其全貌。在色彩选取方面,亮丽大方,既忠实于所刺对象的本身状貌,又适当加以夸张,借以国画、工笔画的素描手法,增加了画面的视角感染力和作品的立体感。达到了色泽润而不艳,雅而不俗的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刺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成为城乡美化生活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宁文丽瞅准了这一商机,她计划今后要不断扩大苏绣、民间工艺品编织队伍,把视角向乡镇延伸,不仅组织城镇下岗的姐妹们搞刺绣,还要利用玉米叶、稻草、柳条等资源优势,把农村的姐妹们组织起来,搞民间工艺品,如出口花篮、宠物筐、轿车坐垫等,在款式上求新颖,把大安的嫩江湾旅游景点绘制上去,既用工艺品宣传大安、推介大安,又提高了大安在国内乃至国际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