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O2O类项目的知名创业者,雕爷曾公开表示:“O2O创业的窗口期可能已经结束了。”
为了弄清华东O2O项目的真实生存环境,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从餐饮、社区、美业、旅游、教育、汽车、房产、婚庆以及母婴9个行业着手,制作出一份沉重的“华东O2O项目败局手册”。
这份手册上,横躺着众多一窝蜂后惨死路边的案例,除了唏嘘感慨外,我们更希望各位看官,特别是身处O2O项目中的创业者能够吸取前者的教训,心怀敬畏,踏实地走下去。
一、餐饮O2O
2014年国内的O2O市场中,餐饮行业市场份额占比高达43%,居首位。预计到2015年,我国餐饮行业O2O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对于餐饮O2O也是相当照顾。今年1月7日,餐饮外卖平台“零号线”完成B轮融资,金额约3000万美元,由腾讯领投,红杉资本及戈壁资本跟投。1月27日,网上订购平台“饿了么”完成3.5亿美元E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信产业基金、腾讯、京东、大众点评、红杉资本。
然而,在看得见的光芒背后,隐藏着更多黯然退场者。
死亡名单:
死亡原因:
1、“平台黑洞”:外卖平台必须不断地烧钱、补贴、砸流量、抢用户。饿了么、美团等巨头不断掀起用户抢夺战。但用户能够持续选择的入口是有限的,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项目难度系数较大。
2、有空间,但运作难度大:卡卡鲜、物本购等都是基于特色产品而形成的O2O模式,但也都面临着物流和规模化的压力,净菜配送市场潜力巨大,但运营难度同样不可小觑。
3、行业壁垒低:创业者所选领域是否是刚需决定了议价能力。因此,细分领域的用户量和需求频次就决定了项目质量。嗨咖啡的失败就在于非刚需且频次低。此外,阿姨送菜上门的项目,面向的人群比较垂直,流量有限,做大不易。
因此,对于创业者来说,如何切入蓝海的细分市场,做出特色,迅速做大流量,形成差异化优势成为餐饮O2O的关键。